找到相关内容295篇,用时2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“临终关怀”经验谈

    家属仍能靠该录音带自行助念,谨供大家参考。   “舍报助念”所面对的是冷冰冰的亡者,而“临终关怀”面对的是生命从有到无、消逝的过程,较之“舍报助念”更能体会无常。古人到坟场修“无常”,尚不及“舍报助念”之功德,圆觉宗弟子到医院“临终关怀”是加倍地修“无常”与“大悲心”。   “舍报助念”属亡羊补牢,因亡者已逝,已经历四大分离及死亡的恐惧,我们才于事后(死亡后)勉力补救,请其念佛,请佛接引,...

    连亮佛

    |助念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7/225335131.html
  • 现代生活与原始佛教

    ,观法无我”,吴老师对四念处的了解如何?重点何在?   吴老择:四念处对出家者相当重要,要离欲,由此下手,由四念处达到无常无常后还有白骨等一连串的东西。我们先理清一下“念” “念”不是一般...,其实这都是错误的。自己能立足才能考虑别人,若对自己身体、精神不照顾,那怎能顾他人?所以,要找一套新的伦理,一定要从阿含经内找,大乘佛教内找不出来,我敢保证。佛陀将咒术性、秘密性去除掉,强调一定要...

    吴老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94253130.html
  • 慧远的念佛思想及其对中国人文传统的贡献

    一推测是合理的。而且,据《高僧传·慧远传》,刘逸民所执笔的立誓文,是慧远令他所作。因此,两文参照,可以了解这一信仰实践的指导思想。  正如塜本善隆所概括的那样,这一念佛立誓,是基于“无常与三世因果...记一事为例, 当时的一位高级官吏司徒王谧,在致慧远的信中说:“年始四十,而衰同耳顺。”佛教的无常充分体察常人无法抵御的幻灭感,而三世因果报应之说则提供实现永恒的方案,两者是相互作用的。慧远在复信中对...

    曹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90574305.html
  • 恒强法师:《佛法概论》听课笔记第七讲

    rdquo;印顺法师《佛法概论》中所说,与此有所不同。   修无常、苦、无我,可成就三解脱门。修无常,了知一切行无常,可进入无相解脱门。修苦,不会再有无意义的造作、无意义的努力,可进入无愿...事之教”、“四事之本”。四法本,即一切行无常、一切行苦、一切法无我、灭尽为涅槃。在不同的经中,文字表述略有差别。以这四个标准,可以来印证佛法真伪。   后人据《...

    恒强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1484677150.html
  • 菩提道精华要义

      1、三士道八:   下士道:具缘人身难得,人身无常,恶道苦重,善恶业报;   中士道:世间过患观,解脱利益;   上士道:行愿菩提心观,真理菩提心观。   “”是观念,...生命,珍惜得到佛法的机会。具缘人身是修行成佛的基础。   第二,人身无常无常是永恒的反面。什么是永恒呢?空性就是永恒。虚空般的空性不需要条件来产生,没有作用,也消灭不了。除此外,一切都是无常。 ...

    多识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172981363.html
  • 佛教影响与中日审美意识

    乐观面对现世的“诚”的美学,被充满悲哀的“物哀”美意识所取代。“佛教的传入和流布从根本上动摇了‘诚’的美学,实实在在地给了它以致命的冲击。特别是强调万物流转和必灭的佛教无常、视现实世界为应予厌离的...流现着一种悲哀、空寂的情调,其中有的平安朝文化的伴随享乐而生的空虚,也可看出佛教无常和厌世的影响。”〔12〕“幽玄”美在中世初期,有着冷寂缥缈的情调,也实深与中世之初源、平兴亡的巨大变迁带来的无常,...

    姜文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85540703.html
  • 我空、法空之初探

    4]。因此,无我观察的对象,即是有情自体。所以《杂阿含经》开卷第1经就说:  当观色(受、想、行、识)无常,如是观者,则为正。正观者则生厌离,厌离者喜贪尽;喜贪尽者,说心解脱。(大正二.一上)  ...从那里来,灭也不见有一自性的相到那里去,不会有自性见。  又,自性虽以实在性为根本,而又含摄不变性与独存性。所以,观察法空,亦可从无常及无我而趣入空无生性。  “无常”即观诸法刹那生灭,息息不住...

    释海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50246092.html
  • 日本中世文论

    多元化趋势。在意识形态领域,传统神道始终流淌在日本文学的历史长河中,由域外输入的儒、佛、道家思想对日本文学的浸润同样不可低估,尤其是佛教的无常,对17世纪前的日本文学的影响极为明显,而儒学思想对江户文学...形成这种歌风的核心理念是藤原俊成的“幽玄体”及其子定家的“有心”说。  歌著名人藤原俊成(1114-1204)曾在朝为官,累官至正三品。由于当时无常与厌世思想弥漫于贵族社会,加之63岁时一度患病,...

    高文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15442318.html
  • 佛教对道教发展的影响

    无常、入常、入非无常、入非常;大乘观法四门有:妙有、妙无、重玄观、非重玄观;圣行三门:真空、真洞观、真无。  在唐代道教系统内,道士、法师们对戒律思想的研习和戒律本身的完善十分重视。如...。  陶弘景编修的道教神谱《真灵位业图》作称为《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》,被有些学者指认为道教曼荼罗,因为它同密教的曼荼罗有类似之处。据说陶弘景在茅山立佛道二堂,隔日礼拜,曾从昙鸾大师学《无量寿经》。在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65148889.html
  • 心灵语录/修行篇

    当动以养身,心当静以养性。  ◎修行从无常起,而后入无我之境。  ◎观身变化,知生命无常;观心运作,知念头生灭;观境变迁,知万物消长。  ◎知道无常,故不贪;知道无我,故不嗔;知道如幻,故不痴。  ◎我们面对所有的人、事、时、地、物,常生起无常。  ◎乐受刹那转为苦,苦受也是无常相,故要甘愿去接受一切,不要妄起分别。  ◎为何不妄想?此想不真。为何不执著?此事无常。  ◎观法无常,执著不存;...

    释达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35063699.html